產能過剩是世界經濟運行中面臨的矛盾之一,從國際上看,一些處于趕超階段的后起工業(yè)化國家,在經過一段較長時期高速增長之后,都曾出現過比較嚴重的產能過剩問題。日本在產能過剩治理方面的做法值得我們借鑒。
擴大內需
化解產能過剩危機
1946—1955年是日本經濟的復興時期,通過戰(zhàn)后恢復需求的拉動和確立出口導向型發(fā)展模式,日本經濟保持了持續(xù)快速增長,對國際貿易的依存程度也 迅速提高,順利實現了經濟的恢復調整和振興起步。從1955年開始,日本經濟進入起飛時期,此時面臨的主要問題是,戰(zhàn)后恢復需求的逐漸消失致使內需不振, 經濟增長過于依賴出口需求;經過多年的快速增長之后,日本經濟于1957年下半年發(fā)生了經濟危機,主要行業(yè)產能過剩明顯;社會各界對于經濟能否保持快速增 長普遍缺乏信心。在這種背景下,以《國民收入倍增計劃》的推出和實施為標志,日本經濟開始了向內需主導特別是民間消費主導型發(fā)展模式的轉型歷程。
此前各國出臺的國民經濟增長計劃,均將促進經濟高速增長作為相對單一的政策目標。而1960年推出的《國民收入倍增計劃》,卻同時追求極大增長、國民 生活水平提高和充分就業(yè)三個目標。計劃規(guī)定,用10年時間使國民生產總值翻番,國民收入接近當時的聯邦德國和法國,同時極大地提高國民生活水準和達到充分 就業(yè);在上述三個目標中,國民生活水平提高是最終目標,其實施過程中的政策著力點又在于提高低收入階層的購買力,具體措施包括推行最低工資制度、加大對農 業(yè)的財政資金投入、擴展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等。
《國民收入倍增計劃》的實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經濟增長方面,1961—1970年日本國民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達到10%,國民勞動報酬的年均增長率超過10%,實現了國民經濟與居民收入同步增長的目標,形成了將近1億人口的中產階層。
在日本實現經濟高速增長的1956—1973年18年中,民間消費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有10年高于60%,僅有兩年低于50%;民間消費支出 對國內生產總值的拉動大多在5%—7%之間,僅有5年低于5%;而凈出口對國內生產總值的拉動從未高于1%。這就表明,高速增長時期日本的增長模式是以民 間消費支出為主的內需型經濟增長。以國民收入快速增長和居民消費支出持續(xù)提高為基礎的消費革命,不僅化解了由于需求不足導致的產能過剩危機,還促使設備投 資與制造業(yè)生產形成良性互動,進而推動整個日本經濟保持了近20年的高速增長。
推動產業(yè)向海外轉移
消化過剩產能
進入20世紀80年代,日本經濟增長相對平穩(wěn)。日本雖然擁有1億多人口,但日益成熟強大的經濟使本國消費市場顯得相對狹小,因此日本大規(guī)模進行對外投資的主要目的是開拓海外市場。同時,由對外投資帶動的產業(yè)轉移也加快了日本國內過剩產能的消化進程。
擴大對外投資是日本促進經濟發(fā)展的一項重要策略,也是進行經濟結構調整特別是實現產業(yè)升級換代所必須經歷的過程。隨著日元持續(xù)大幅度升值以及對外貿易 摩擦愈演愈烈,20世紀80年代中期日本出現了“海外投資立國論”,希望通過擴大對外投資、加快生產和資本的國際化步伐來緩解日元升值導致的投資和生產成 本提高等問題。此后,日本國內制造業(yè)加快了對亞洲“四小”(韓國、中國臺灣、中國香港和新加坡)、中國、東盟等國家和地區(qū)的海外投資。1985年,日本對 外直接投資為122億美元,1989年達到675億美元,創(chuàng)歷史最高紀錄。至90年代初,受泡沫經濟破滅等因素的沖擊,日本對外投資出現了暫時下降,但這 并沒有從根本上扭轉日本產業(yè)向海外轉移的趨勢。從海外企業(yè)銷售額與國內企業(yè)銷售額的比率(即海外生產比率)這一指標的變動中,可以看出日本產業(yè)轉移的持續(xù) 發(fā)展狀況:80年代前期,日本制造業(yè)的海外生產比率僅為3%左右,90年代初提高到8%左右,而2002年達到17.1%,其中電氣機械業(yè)達到 26.5%,運輸機械業(yè)則高達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