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混凝土網(wǎng)
當前位置: 首頁 » 技術(shù) » 應用技術(shù) » 正文

鉆孔樁灌注施工常見質(zhì)量事故的分析與處理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fā)布日期:2009-05-04  來源:中國混凝土網(wǎng)  作者:張曉林 陳虎 侯鳳梅
核心提示:鉆孔樁灌注施工常見質(zhì)量事故的分析與處理
  摘要:鉆孔樁施工設備簡單、操作方便、應用范圍廣,但鑒于其施工大部分是在水下進行的,其施工過程無法觀察,成樁后也不能進行開挖驗收,且施工中的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出現(xiàn)問題,都將對整個工程的質(zhì)量和進度直接影響,造成巨大經(jīng)濟損失,所以必須高度重視并嚴格控制鉆孔灌注樁的施工質(zhì)量。本文針對常見的事故成因做出了系統(tǒng)地分析,并提出了切實可行的預防及處理的措施。 

  關鍵詞:灌注樁;質(zhì)量事故;原因分析;預防措施 
   
  1鋼筋籠上浮 
   
  1.1原因分析 

  1.1.1混凝土表面接近鋼筋籠籠口、導管底口在鋼筋籠底口以下3m至以上1m時,混凝土的灌注速度過快,使混凝土下落沖出導管底口向上反沖,其頂托力大于鋼筋籠的重力所致。 

  1.1.2當混凝土灌至鋼筋籠下,若此時提升導管,導管底端距離鋼筋籠僅有1m左右時,由于澆筑的混凝土自導管流出后沖擊力較大,推動了鋼筋籠的上浮。 

  1.1.3鋼筋籠放置初始位置過高,混凝土流動性過小,導管在混凝土中埋置深度過大,鋼筋籠被混凝土拖頂上升。 

  1.1.4在提升導管時,導管掛在鋼筋籠上,鋼筋籠隨導管一同上升。 

  1.2預防措施 

  1.2.1當導管底口低于鋼筋籠底部3m至高于鋼筋籠底1m之間,且混凝土表面在鋼筋籠底部上下1m之間時,應放慢混凝土灌注速度。當混凝土拌合物上升到鋼筋籠底部4m以上時,提升導管,使其底口高于鋼筋籠底部2m以上,即可恢復正常灌注速度。 

  1.2.2鋼筋籠初始位置應定位準確,并與孔口固定牢固。導管在混凝土面的埋置深度一般宜保持在2-4m,不宜大于5m和小于1m,嚴禁把導管提出混凝土面。 

  1.2.3在安放導管時,應使導管中心與鉆孔中心盡量重合,導管接頭處應做好防掛措施,以防提升導管時掛住鋼筋籠,造成鋼筋籠上浮。 

  1.3處理措施 

  1.3.1當發(fā)生鋼筋籠上浮時,應立即停止灌注混凝土,并準確計算導管埋深和已澆混凝土面的標高,提升導管后再進行澆注,上浮現(xiàn)象即可消失。 

  1.3.2發(fā)現(xiàn)鋼筋籠有上浮現(xiàn)象時,也可適當加壓、以防止繼續(xù)上浮。 

  1.3.3鋼筋籠卡住導管后,可設法轉(zhuǎn)動導管,使之脫離鋼筋籠。 
   
  2堵管 
   
  2.1原因分析 

  2.1.1導管進水。 

  2.1.2混凝土本身原因如塌落度小、配合比不當、和易性、流動性差等原因造成混凝土離析。 

  2.1.3初灌時,隔水栓堵管。 

  2.1.4各種機械故障引起混凝土澆筑不連續(xù),在導管中停留時間過長,先期灌注的混凝土已經(jīng)初凝,使后期混凝土下落時阻力增大,混凝土被堵在管內(nèi)。 

  2.2預防措施 

  2.2.1應確保導管連接部位的密封性,導管使用前應試拼裝、試壓,試水壓力為0.6-1.0MPa,以避免導管進水。 

  2.2.2在混凝土灌注時,應加強對混凝土攪拌時間和混凝土坍落度的控制。水下混凝土配合比應通過實驗確定,為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和緩凝,水下混凝土宜摻外加劑。 

  2.2.3使用的隔水栓直徑應與導管內(nèi)徑相配,同時具有良好的隔水性能,保證順利排出。 

  2.2.4平常做好灌注機械的維修保養(yǎng)工作,灌注前仔細檢修,機械發(fā)生故障時換用備用機械:采取措施加快混凝土灌注速度,必要時摻入緩凝劑。 

  2.3處理措施 

  2.3.1隔水閥堵管時,用長桿沖搗管內(nèi)混凝土、用掉繩抖動導管、或在導管上安裝附著式振搗器使隔水閥下落。 

  2.3.2若剛開始灌注混凝土時,壓水后發(fā)現(xiàn)導管有滲漏水現(xiàn)象,應馬上提出導管進行處理,并且要求重新清孔后再重新進行混凝土澆筑,以免因小失大。 

  2.3.3若導管底端處在混凝土中深的部位時,導管堵塞,可以用提升導管減輕水壓的辦法或上下抖動導管,也可以用附著式振動器對導管進行振動。 

  2.3.4若灌注水下混凝土不太深時(例如3~4m),發(fā)現(xiàn)導管堵塞,應盡快提升導管,清理出已灌注的混凝土,重新下新管后再進行混凝土澆筑。 
   
  3斷樁 
   
  3.1 原因分析 

  3.1.1 導管接口滲漏致使泥漿進入導管內(nèi),在混凝土內(nèi)形成加層,造成斷樁。 

  3.1.2 由于在澆筑混凝土時,導管提升和起拔過多,露出混凝土面,造成斷樁。 

  3.1.3 由于導管底端距孔底過遠,致使首批灌注的混凝土不能埋住導管形成斷樁。 

  3.1.4 混凝土塌落度小、離析或石料粒徑過大,導管直徑較小,在混凝土灌注過程中堵塞導管、且在混凝土初凝前未能疏通好、不得不提起導管時,形成斷樁。 

  3.2 預防措施 

  3.2.1 成孔后,必須認真清孔,一般是采用沖洗液清孔,沖孔時間應根據(jù)孔內(nèi)沉渣情況而定,沖孔后要及時灌注混凝土,避免孔底沉渣超過規(guī)范規(guī)定。 

  3.2.2 導管使用前,要對導管進行檢測和抗拉力試驗,以防導管滲漏。每節(jié)導管注上編號,導管安裝完畢要建立復核和檢驗制度。 

  3.2.3 在提拔導管時要通過量測混凝土的灌注深度及已拆下導管的長度,認真計算提拔導管的長度,嚴禁不經(jīng)測量和計算而盲目提拔導管,一般情況下,一次只能拆卸一節(jié)導管(2.5m)。 

  3.2.4 下導管時,其底口距孔底的距離不大于40~50cm(導管不能埋入沉淀的回淤泥渣中)同時要能保證首批混凝土灌注后能埋住導管至少1.0m。 

  3.2.5 混凝土的塌落度要控制在18~22℃,要求和易性好,若灌注時間較長時,可加入緩凝劑,以防止先期灌注的混凝土初凝、堵塞導管。 

  3.3處理措施 

  3.3.1一旦發(fā)生斷樁,迅速抽出出現(xiàn)故障的導管,換上備用導管,使導管底部高出已澆混凝土面約40cm;在導管中的水面上放入硬質(zhì)塑料浮球,迅速續(xù)澆混凝土;當塑料球從導管底部推出并被浮起后,將導管下放,使底部插入混凝土2m左右,再按正常程序灌注混凝土即可。 

  3.3.2斷樁后如果能將鋼筋籠提出鉆孔時,可迅速將其提出孔外,然后用沖擊鉆重新鉆孔,清孔后下鋼筋籠,再灌注混凝土。 

  3.3.3斷樁發(fā)生在鋼筋籠下部地帶,且上部的混凝土尚未灌注時,將斷樁就地徹底沖碎掏盡余渣,進行重新澆注。 

  3.3.4當斷樁發(fā)生在鋼筋籠下部地帶時,由于該部位所受彎矩較小,對于摩擦樁而言其垂直力也較小,也可鑿平已澆混凝土表面,進而續(xù)澆混凝土。實際實施時,第一,要將殘渣清理干凈;第二,再續(xù)澆混凝土前,還應在導管的浮球頂面放入一些水泥砂漿,以求新舊混凝土的良好結(jié)合。但由于鋼筋籠以外的混凝土不能鑿及,勢必形成永久性缺陷,即使經(jīng)過監(jiān)理和業(yè)主的同意,也只能判定為二類樁。 
   
  結(jié)束語 
   
  在施工中影響鉆孔樁灌注施工質(zhì)量的因素很多,對其每一環(huán)節(jié)都必須要嚴格要求,對各種影響因素都必須有詳細的考慮,由于篇幅所限,本文未能一一列舉。施工中工程技術(shù)人員應結(jié)合工程的實際情況選用合理的方法進行施工,才能解決實際問題;同時對灌注樁的質(zhì)量,應采取一整套系統(tǒng)的管理體制和施工工藝進行控制,以確保灌注施工質(zhì)量。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業(yè)標準.公路橋涵施工技術(shù)規(guī)范(JTJ041-2000)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公路工程施工手冊:橋涵/上冊/交通部第一公路工程總公司主編-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9.11. 

  [3]交通部公路司.公路工程質(zhì)量通病防治指南.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1. 

  [4]王克中公路工程論文集.河北交通,1990.10.
 
 
[ 技術(shù)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違規(guī)舉報 ]  [ 關閉窗口 ]

 

 
推薦企業(yè)

?2006-2016 混凝土網(wǎng)版權(quán)所有

地址:上海市楊浦區(qū)國康路100號國際設計中心12樓 服務熱線:021-65983162

備案號: 滬ICP備09002744號-2 技術(shù)支持:上海砼網(wǎng)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滬公網(wǎng)安備 3101100200048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