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優(yōu)秀的項目能帶動一方經濟發(fā)展,這句話在紅沿河核電項目上體現得尤為明顯。作為國家“十一五”期間首個批準開工建設,我國首個一次批準4臺百萬千瓦核電機組標準化、規(guī)?;ㄔO,當時自主化程度最高和國產化比例最高,東北地區(qū)第一個核電廠及有史以來最大的能源建設項目。截至2008年年底,紅沿河核電項目與大連企業(yè)共簽合同52個, 簽約金額約2.6億元。
“國產化”戰(zhàn)略舞動大連經濟
紅沿河核電是我國“二代加”核電的示范項目,在我國自主化核電體系建設中擔負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投建之初,項目便確定關鍵設備國產化比例不低于85%;1、2號機組的國產化比例不低于70%,3、4號機組的國產化比例不低于80%。
目前,紅沿河核電一期工程重要設備的供應合同和主要安裝合同均已簽署,國產化、自主化設備占據了主導地位。值得一提的是,眾多“大連制造”、“遼寧制造”積極參與到項目建設中。在已簽約的主要設備采購合同中,反應堆廠房環(huán)吊制造由大連重工起重集團承擔;1號核島反應堆壓力容器制造由一重(大連)承擔;常規(guī)島主給水泵組由大連蘇爾壽分包;核島止回閥、截止閥由大連大高閥門承擔;主變壓器由特變電工沈變集團承擔制造任務。在應對金融危機的形勢下,“大連制造”的參與,對帶動大連、東北的裝備制造業(yè),振興老工業(yè)基地,促進地方保增長、擴內需等都有重要意義。
據了解,到今年年底,紅沿河核電項目共計劃簽訂采購包合同265個,占采購包總數的91%,對進一步提高我國核電自主建設水平,帶動核電產業(yè)升級,將起到更加巨大的促進作用。
技術創(chuàng)新助推項目進程
自2007年8月18日主體工程開工以來,紅沿河核電一期工程進展順利。2008年,紅沿河核電1號機組常規(guī)島提前1個月零3天開工,2號機組核島提前48天澆注第一罐混凝土。2009年3月,3號機組核島和常規(guī)島工程又相繼開工。其中,3號機組常規(guī)島更是提前65天實現開工。今年,紅沿河核電項目4臺機組將全面鋪開,并將進行1號機組的穹頂吊裝,這標志著該工程開始進入安裝全面開工階段。目前,紅沿河項目已經成為我國乃至全球同時開工機組最多的核電項目。
與此同時,項目的生產準備、設備制造、安全與質量管理、公司建設等各項工作都快速推進。由于是東北地區(qū)第一個核電項目,面對新的環(huán)境、條件,沒有成型的經驗可供參考,紅沿河核電項目在建設中克服了冬期施工、砂石料采購、核島外墻保溫等諸多困難,采用給混凝土“穿馬甲”等新技術,取得了巨大成功。
今年3月,在2號機組率先實現反應堆廠房筏基A/B兩層整澆的基礎上,項目結合廠址條件,在3號機組反應堆廠房施工上再一次創(chuàng)新性地進行筏基A/B/C三層整體澆注,不僅為CPR1000核電項目工期進一步優(yōu)化提供了有效的技術參考,也為EPR核電項目的建設提供了借鑒。
可持續(xù)發(fā)展與能源供給相輔相成
經濟要振興,電力要先行。遼寧省屬一次能源缺乏的地區(qū),需從省外調入大量能源。隨著能源消費的不斷增長,能源短缺問題成為遼寧省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的主要障礙。目前遼寧每年從周邊地區(qū)進口的電力已近200~300億度。煤炭資源短缺和運輸能力不足成為困擾遼寧能源供應和電力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主要問題之一。
據統計,遼寧省能源對外的依存度已由“七五”期間的20%提高到2005年的51%,預計2010年將達到60%以上。隨著遼寧經濟的發(fā)展,人民生活水平的進一步提高,電力需求還會進一步增加。紅沿河項目的建成將極大地緩解這一問題。到2014年,紅沿河核電4臺機組按計劃將全部投入商業(yè)運營。該項目建成后,年發(fā)電量將達到300億千瓦時,可以滿足時下兩個大連的年用電量。同時將有效改善遼寧省的能源供給結構。
堅持可持續(xù)發(fā)展是我國發(fā)展核電項目的主要出發(fā)點之一。早在1978年,遼寧紅沿河核電項目就開始廠址篩選等工作,在項目審批和前期工作階段,國家環(huán)境保護總局、國家海洋局、國家核安全局等部門多次對核設施安全以及對周圍環(huán)境的影響進行考察和審評。綜合各種因素,紅沿河核電站是我國已建、在建和待建核電廠中條件最為優(yōu)越的廠址之一。工程的每一個進展,都嚴格地執(zhí)行施工計劃與質量控制,盡可能減少核電站施工建設給附近海域和居民造成泥土、粉塵等污染,為安全優(yōu)質高效建設核電站奠定了堅實、直接的質量安全屏障。
紅沿河核電站一期工程建設4臺百萬千瓦級壓水堆核電站,與同等規(guī)模的燃煤電站相比,每年少消耗原煤約1200萬噸,二氧化碳、氮氧化物、二氧化硫、漂塵、灰渣等均為零排放,由此可少向大氣排放二氧化碳約2400萬噸,二氧化硫約10萬噸,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等氣體約6萬噸,煤灰約120萬噸。其中,僅一年減少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就相當于1300萬公頃面積的森林吸收量,環(huán)境效益顯著,等于在大連后方再建了一個美麗的后花園。
“國產化”戰(zhàn)略舞動大連經濟
紅沿河核電是我國“二代加”核電的示范項目,在我國自主化核電體系建設中擔負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投建之初,項目便確定關鍵設備國產化比例不低于85%;1、2號機組的國產化比例不低于70%,3、4號機組的國產化比例不低于80%。
目前,紅沿河核電一期工程重要設備的供應合同和主要安裝合同均已簽署,國產化、自主化設備占據了主導地位。值得一提的是,眾多“大連制造”、“遼寧制造”積極參與到項目建設中。在已簽約的主要設備采購合同中,反應堆廠房環(huán)吊制造由大連重工起重集團承擔;1號核島反應堆壓力容器制造由一重(大連)承擔;常規(guī)島主給水泵組由大連蘇爾壽分包;核島止回閥、截止閥由大連大高閥門承擔;主變壓器由特變電工沈變集團承擔制造任務。在應對金融危機的形勢下,“大連制造”的參與,對帶動大連、東北的裝備制造業(yè),振興老工業(yè)基地,促進地方保增長、擴內需等都有重要意義。
據了解,到今年年底,紅沿河核電項目共計劃簽訂采購包合同265個,占采購包總數的91%,對進一步提高我國核電自主建設水平,帶動核電產業(yè)升級,將起到更加巨大的促進作用。
技術創(chuàng)新助推項目進程
自2007年8月18日主體工程開工以來,紅沿河核電一期工程進展順利。2008年,紅沿河核電1號機組常規(guī)島提前1個月零3天開工,2號機組核島提前48天澆注第一罐混凝土。2009年3月,3號機組核島和常規(guī)島工程又相繼開工。其中,3號機組常規(guī)島更是提前65天實現開工。今年,紅沿河核電項目4臺機組將全面鋪開,并將進行1號機組的穹頂吊裝,這標志著該工程開始進入安裝全面開工階段。目前,紅沿河項目已經成為我國乃至全球同時開工機組最多的核電項目。
與此同時,項目的生產準備、設備制造、安全與質量管理、公司建設等各項工作都快速推進。由于是東北地區(qū)第一個核電項目,面對新的環(huán)境、條件,沒有成型的經驗可供參考,紅沿河核電項目在建設中克服了冬期施工、砂石料采購、核島外墻保溫等諸多困難,采用給混凝土“穿馬甲”等新技術,取得了巨大成功。
今年3月,在2號機組率先實現反應堆廠房筏基A/B兩層整澆的基礎上,項目結合廠址條件,在3號機組反應堆廠房施工上再一次創(chuàng)新性地進行筏基A/B/C三層整體澆注,不僅為CPR1000核電項目工期進一步優(yōu)化提供了有效的技術參考,也為EPR核電項目的建設提供了借鑒。
可持續(xù)發(fā)展與能源供給相輔相成
經濟要振興,電力要先行。遼寧省屬一次能源缺乏的地區(qū),需從省外調入大量能源。隨著能源消費的不斷增長,能源短缺問題成為遼寧省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的主要障礙。目前遼寧每年從周邊地區(qū)進口的電力已近200~300億度。煤炭資源短缺和運輸能力不足成為困擾遼寧能源供應和電力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主要問題之一。
據統計,遼寧省能源對外的依存度已由“七五”期間的20%提高到2005年的51%,預計2010年將達到60%以上。隨著遼寧經濟的發(fā)展,人民生活水平的進一步提高,電力需求還會進一步增加。紅沿河項目的建成將極大地緩解這一問題。到2014年,紅沿河核電4臺機組按計劃將全部投入商業(yè)運營。該項目建成后,年發(fā)電量將達到300億千瓦時,可以滿足時下兩個大連的年用電量。同時將有效改善遼寧省的能源供給結構。
堅持可持續(xù)發(fā)展是我國發(fā)展核電項目的主要出發(fā)點之一。早在1978年,遼寧紅沿河核電項目就開始廠址篩選等工作,在項目審批和前期工作階段,國家環(huán)境保護總局、國家海洋局、國家核安全局等部門多次對核設施安全以及對周圍環(huán)境的影響進行考察和審評。綜合各種因素,紅沿河核電站是我國已建、在建和待建核電廠中條件最為優(yōu)越的廠址之一。工程的每一個進展,都嚴格地執(zhí)行施工計劃與質量控制,盡可能減少核電站施工建設給附近海域和居民造成泥土、粉塵等污染,為安全優(yōu)質高效建設核電站奠定了堅實、直接的質量安全屏障。
紅沿河核電站一期工程建設4臺百萬千瓦級壓水堆核電站,與同等規(guī)模的燃煤電站相比,每年少消耗原煤約1200萬噸,二氧化碳、氮氧化物、二氧化硫、漂塵、灰渣等均為零排放,由此可少向大氣排放二氧化碳約2400萬噸,二氧化硫約10萬噸,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等氣體約6萬噸,煤灰約120萬噸。其中,僅一年減少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就相當于1300萬公頃面積的森林吸收量,環(huán)境效益顯著,等于在大連后方再建了一個美麗的后花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