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中國的CPI如劉翔的速度般迅速上漲,而混凝土作為建筑行業(yè)的下游,在這股漲價“寒流”中首當其沖。
2007年,尤其是11月以后,中國的水泥價格總體呈現快速的上漲態(tài)勢。和07年初比較,全年水泥價格上漲較快地省份有天津上漲了72元/噸、上海上漲了68元/噸、江西上漲了95元/噸、重慶和廣東上漲了85元/噸、廣西上漲了90元/噸、貴州上漲了120元/噸,即使是06年全國水泥行業(yè)比較低迷的浙江,07年水泥價格上漲了53元/噸,達到279元/噸。
一般而言,水泥占到混凝土材料成本的二分之一,面對如此快速的價格上漲,混凝土企業(yè)叫苦不迭,因為缺乏談判權,只能自身消化漲價帶來的成本增加。
要承受漲價之痛的還有外加劑行業(yè),工業(yè)萘和MPEG(聚乙二醇單甲醚,合成聚羧酸外加劑的主要原料)的提價大幅壓縮了萘系和聚羧酸系生產廠的利潤空間,甚至是無利可圖。最為突出的一個例子是,由于去年歲末MPEG大幅上漲30%,哈大客運專線中標的外加劑供應商沒有一家敢與施工單位簽訂供貨合同。
面對漲價,混凝土企業(yè)已經習慣于默默地去承受,很少有企業(yè)去認真研究上游市場,并做好應對措施,更不會也很難會與強勢的下游方來進行價格談判。要提高自己的博弈能力,混凝土行業(yè)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