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混凝土網
當前位置: 首頁 » 技術 » 生產技術 » 正文

三孔剛構連續(xù)梁懸臂澆注施工技術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fā)布日期:2008-08-13  來源:中國混凝土網  作者:中鐵十五局集團柳州公司 蘇小敏
核心提示:三孔剛構連續(xù)梁懸臂澆注施工技術
  摘要:文章以洛清江大橋工程為例,闡述了三孔剛構連續(xù)梁懸臂澆注施工技術。

  關鍵詞:掛籃;懸臂施工;合攏段;梁體線形

  一、工程概況

      為三孔剛構連續(xù)梁,三孔剛構連續(xù)梁為單箱單室直腹板式變截面預應力鋼筋混凝土連續(xù)梁,孔跨形式為:38.6m+62m+38.6m。端支點及跨中梁高2.5m,中支點梁高4.2m,端支點處梁體下緣有10.5m的平段,中支點兩側下緣各有1m的平段,主跨跨中有6m的平段,平段間以1.8次拋物線連接;箱梁底寬3.2m,頂板寬6.5m,頂板厚36cm,腹板厚40~60cm,底板厚36~70cm,梁體沿底板縱向均勻變化。

     二、施工工藝

      (一)0#、1#、1′#塊施工

      臨時立柱采用Φ550mm鋼管柱,支撐于承臺頂面, 鋼管柱間焊接角鋼作剪刀撐,在鋼管柱頂安裝I56工字鋼橫梁,橫梁上布置I56工字鋼縱梁,鋪設底模。臨時支墩安裝完畢后,對臨時支墩做壓重試驗,壓重材料選用預制的混凝土塊,重量為設計重量的1.13倍,以消除非彈性變形并測量彈性變形,為立模高程提供數(shù)據(jù)。根據(jù)對所測數(shù)據(jù)的分析,臨時支墩無變化。

      混凝土灌注,從墩頂開始對稱向兩端全斷面一次澆注成型,混凝土緩凝時間不得小于8小時,要求整個灌注工作在最先澆注的混凝土初凝以前完成,以消除支架變形對混凝土的影響。墩梁結合處是施工的重點、難點,此處鋼筋密集、預應力管道縱、橫、豎交錯布置、預埋件多,此處振搗根據(jù)振搗器作用半徑,在外模布置附著式振搗器與插入式振搗棒配合使用,保證了混凝土質量。

      待混凝土強度達到設計強度的90%以上,按照設計張拉順序張拉預應力束,張拉的基本原則為先腹板、后頂板,先上后下,左右對稱。

      (二) 懸臂段施工

  1.掛籃拼裝及試驗。各T構的0號、1號(1′號)塊施工結束后,首先清理梁頂面,并將鋪枕部位找平,然后按下列程序對稱拼裝掛籃,掛籃采用無平衡重桁架式結構:鋪設鋼(木)枕→安裝走道梁→安裝前后支座→吊裝軍用梁→吊裝前橫梁→安裝后吊帶→吊裝底板模架及底模板→安裝外側模。

  掛籃拼裝完成,進行壓重試驗,模擬施工實重,測定掛籃桿件的應力和應變,測量掛籃在施工中的彈性變形,給實際立模高程提供可靠的數(shù)據(jù),并消除掛籃的非彈性變形。 

  2.模型安裝。掛籃壓重試驗完成,調整模型中線及標高。立模高程由掛籃壓重試驗所測數(shù)據(jù)及懸臂梁段撓度預留抬高量等因素綜合考慮后,經橋梁博士軟件仿真分析、計算預告。緊固各錨固系統(tǒng)及模板。

  3.混凝土澆注。梁體為C50高標號預拌混凝土,要求混凝土強度在第三天達到設計強度的90%以上,進行預應力的張拉。因此在混凝土中摻入緩凝早強劑。因兩懸臂端混凝土重量的平衡差不能大于2m3。故采用秒表計時的方法進行控制;經多次對混凝土輸送泵車每分鐘泵送混凝土數(shù)量的統(tǒng)計,得出每端澆注混凝土的時間控制在90s以內即可保證兩懸臂端的平衡。澆注順序為:先底板后腹板最后頂板;并在內模頂板和腹板開天窗進行混凝土的澆注。

  4.拆模及混凝土養(yǎng)護。待混凝土強度不小于設計強度的75%時,拆除側模及內模。張拉完縱向預應力鋼絞線后松底模。

  梁體混凝土澆注完畢后及時灑水養(yǎng)護,梁頂覆蓋塑料布草袋,始終保持混凝土表面濕潤。養(yǎng)護時間最少不小于3天,一般養(yǎng)護7天。

  5.預應力張拉。待梁體混凝土強度及彈性模量達到設計要求后,進行預應力束張拉。

  張拉程序:對于縱向低松弛鋼絞線為:0→初應力→100%設計噸位→設計噸位103%→持荷5min→錨固;對于豎向及橫向預應力粗鋼筋為:0→初應力→設計噸位→持荷2min→錨固,(精軋螺紋粗鋼筋要先冷拉放張后,二次張拉到設計噸位)。

  張拉設備及油壓表定期進行標定,預應力孔道成孔做摩阻試驗,測定孔道摩阻系數(shù)和偏差系數(shù)與設計是否相符,保證張拉力準確。

  張拉質量采用雙控,即張拉力以油壓表控制為主,并以伸長值作校核,實際伸長值與計算值之差再與計算值之比控制在±6%。

  預應力鋼束張拉要兩端保持同步,油泵加油均勻。 

  6.掛籃走行及錨固。節(jié)段梁體縱向預應力束張拉完成后,即進行掛籃走行。拆除后吊帶系統(tǒng),松前吊帶,使模板系統(tǒng)與梁體分離。

  在新澆注的梁頂面安裝走道梁,走道梁接頭處平齊。準備工作就緒,松后錨系統(tǒng),人工拉倒鏈牽引掛籃前移。兩懸臂端掛籃對稱位移,走行過程中對掛籃各節(jié)點及連接部件進行檢查。

  掛籃走行到位后,鎖定后錨固及后吊帶系統(tǒng)。調整模型中線及立模標高,安裝固定外側模。

  每節(jié)段掛籃走行的周期由開始最長的15天,到熟練后最短的6天,平均每節(jié)段的施工周期為8天,已達到此項施工工藝的技術水平。

 ?。ㄈ┖蠑n段施工

  1.吊架制造與安裝。合攏段采用合攏吊架(自重控制在30t以內)施工,合攏吊架由施工掛籃改制而成,其安裝與掛籃安裝類同。

  2.標高調整。在澆注合攏段混凝土前,按設計合攏溫度及預施應力后的彈性壓縮和收縮徐變等調整高程及平面位置。懸臂端配重,隨合攏段混凝土灌注量的增加而逐級卸載,使合攏段在施工過程中,梁體受力保持不變。

  3.臨時鎖定結構安裝。按設計要求在箱梁底板及頂板設置鋼性支撐和臨時鋼束進行鎖定,使合攏段混凝土在不受外力的狀態(tài)下灌注和凝結。

  剛性支架安裝于合攏處,支撐兩懸臂端,同時在合攏處臨時張拉預應力束,使合攏段混凝土在灌注和凝結過程中不受拉、壓應力的影響及混凝土收縮徐變的影響。

  4.灌注合攏段混凝土時選擇在設計要求的溫度范圍內進行。

      (四)現(xiàn)澆邊跨直線段 

  邊跨直線段在橋墩頂設兩根立柱支撐懸臂端的掛籃,形成簡支體系;安裝底板模型,現(xiàn)澆直線段混凝土。

  三、關鍵過程的控制

 ?。ㄒ唬┝后w的線形控制

  控制過程:試驗—施工—量測—分析—預告—施工的循環(huán)過程,利用橋梁博士軟件進行仿真分析計算,對下一未澆注梁段的立模標高作出較準確的預測。經對每節(jié)段撓度變化的觀測,成型后梁段的標高與預測標高的誤差均在5~10mm以內。

  測定內容:節(jié)段的撓度變化值、應力與溫度變化值、掛藍自身的彈性變形及下一節(jié)段的恒載。

  測量儀器:自動安平水準儀、全站儀、MB-6TL讀數(shù)儀及配套設備

  測點布置:在梁段端部左右腹板正上方各焊接1根短鋼筋棒(頂端打磨光滑)作為觀測點。對每段的立模、混凝土澆注前后、預應力張拉前后的標高進行觀測;應力及溫度觀測點布置在距1#梁段前端1.5m的頂板和底板,埋設4只EM-4型振弦式傳感器;橋墩表面距承臺頂及梁底1m的兩個截面,埋設4000型振弦式傳感器。

  經過對每節(jié)段梁體的撓度變化觀測和立模標高的準確預測,兩“T”構合攏前兩懸臂端的相對高差最大為5mm,中線偏差均小于6mm,符合規(guī)范要求。

      (二) 合攏段施工控制

  合攏段臨時鎖定及混凝土澆注要在設計的合攏溫度范圍內進行;設計要求合攏溫度為18℃。

  鎖定臨時支撐:在合攏段設置臨時勁性支撐和臨時張拉預應力束,將兩懸臂“T”構臨時鎖定為雙懸臂“π”形,使合攏段兩端形成能承受一定彎矩、剪力和軸力的剛節(jié)點,保證合攏前、后結構變形協(xié)調,防止由于溫度等各種因素影響在合攏尚未完成前就產生變形。

  合攏段的混凝土配合比重新選定,使用摻有早強和微膨脹的混凝土。

  混凝土灌注過程中要保持合攏段的狀態(tài)穩(wěn)定,在各懸臂端施加與混凝土重量相同的配重,灌注過程中,邊灌注邊卸載,加、卸載對稱于梁軸線進行。

  合攏后的梁底曲線圓順,梁頂平直,線形美觀。

  四、結語

      通過對0#、1#塊的臨時支墩、懸臂掛藍的技術控制以及合攏段的技術監(jiān)控,順利的完成了三孔剛構連續(xù)梁的施工;并將每節(jié)段的平均施工周期控制在了8天以內,大大加快了工程進度。工程質量經驗收達到設計和規(guī)范要求。此工程的成功,為以后類似工程施工積累了經驗。
 
 
[ 技術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違規(guī)舉報 ]  [ 關閉窗口 ]

 

 
推薦企業(yè)

?2006-2016 混凝土網版權所有

地址:上海市楊浦區(qū)國康路100號國際設計中心12樓 服務熱線:021-65983162

備案號: 滬ICP備09002744號-2 技術支持:上海砼網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滬公網安備 3101100200048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