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泥細度的發(fā)展變化
水泥生產企業(yè)以強度為水泥的質量控制標準,水泥中的礦物組成、混合材的種類和摻量以及粉磨細度的確定都要以水泥3d和28d強度為依據(jù)。我國的水泥標準的變化就是一個不斷提高水泥早期強度的過程,近三十年以來,我國的水泥標準分別在1979年、1992年、1999年和2007年經歷了四次修訂。其中對水泥的物理性能和力學性能影響最大的一次是1999年的修訂,主要是將我國使用了20多年的“硬練”強度檢驗方法和標準改為“軟練”強度和標準,在表1中列出了1999年的水泥標準修訂前后水泥指標要求和試驗方法的幾點主要變化。與1999年的水泥標準相比,2007年修訂的主要的變化是新標準中對水泥混合材的摻量作了部分調整,取消了普通硅酸鹽水泥中32.5強度等級;
表1近年來水泥細度與組成變化
30年前的水泥最高強度只相當于目前的32.5級,并且標準中用來檢測水泥強度的水灰比也在不斷變大,水泥的實際早期強度要遠遠大于以前。為了滿足市場中對水泥的需求以及標準中對水泥的要求,水泥強度不斷增加,而提高水泥強度的技術路線主要是增加水泥中的早強組分和提高水泥的比表面積。其主要的特點是增加了水泥礦物成分中C3A與C3S的含量,細度趨向于更細,所以水泥的強度尤其是早期強度不斷提高。此外,在上世紀70年代后期我國開始引進國外先進水泥生產的干法工藝,使水泥的堿含量提高,尤其是使用北方原材料的水泥含堿量普遍較高。最新修訂的水泥國家標準“普通硅酸鹽水泥(GB175-2007)”中要求水泥的細度(以比表面積表示)不小于300m2/kg,但是卻沒有規(guī)定水泥顆粒細度的上限值。
..........................
點擊下載全文:水泥細度變化及對混凝土影響研究現(xiàn)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