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上海建工集團實施總承包建造的世博中國館工程,從2007年12月18日開工到2010年2月8日竣工的2年多中,經(jīng)過數(shù)千名建設者邊施工、邊調(diào)整的特殊狀況下的連續(xù)奮戰(zhàn),從打下第一根樁到主體結構封頂,從披上第一抹紅到空間交付布展,一直到工程正式竣工,中國館以其“東方之冠”的特殊身份和獨特造型,吸引著人們的眼球。
上海建工集團建設者在中國館的建設中克服了許多困難和挑戰(zhàn)。僅用100天,建設者就完成了按常規(guī)需一年才能完成的鋼結構工程量,吊裝了總重達21959噸共9673件的鋼結構,耗用了100噸焊條。中國國家館不但于2008年12月28日順利封頂并一次性通過結構驗收,還分別于2009年1月下旬通過了上海市“金鋼杯獎”驗收,2009年4月中旬通過了上海市優(yōu)質(zhì)結構驗收。國家館巍巍矗立的鼎型斗冠上,處處凝聚著建設者智慧的結晶。
在場館建設中,上海建工集團攻克“東方之冠”建設“三大難點”。
難點一:地下室外墻距運行中地鐵M8號線僅20米。在世博中國館基坑的西側北段,最外側工程樁樁心與地鐵M8號線周家渡車站外邊線距離為零;在西側南段,地下室外墻距離已經(jīng)投入運行的地鐵M8號線外邊線最近處僅有20米。這不僅對中國館的地下深基坑施工提出了極高的要求,也給地鐵上方地面的堆場布置、施工機械開行道路等造成諸多限制。上海建工四建公司建設者通過優(yōu)化深基坑施工方案,確保深基坑開挖與地鐵運行萬無一失。
難點二:上部懸挑巨型鋼結構吊裝過程中的結構穩(wěn)定。中國館由國家館和地區(qū)館組成,其中,國家館上部懸挑結構——鼎型“斗冠”采用巨型鋼結構,構件數(shù)量多、噸位重,最重的構件達到135噸。構件巨大的自重帶來復雜的結構變形,對吊裝過程中的結構穩(wěn)定、操作安全提出了極高的要求。由于懸挑下方的地區(qū)館同步施工,無法提供支撐空間。面對挑戰(zhàn),上海建工機施公司建設者開展科技攻關,創(chuàng)新勁性鋼柱、箱型鋼梁和鋼筋桁架模板等施工工藝,采用“鋼梁與斜撐分段拼接,整體吊裝到位”施工方案,克服了無支撐化施工困難,只用了100天,就圓滿完成了鋼結構施工任務,創(chuàng)造了奇跡。
難點三:手工剁出光滑平整、肌理生動的花崗石大臺階。為使采用4700塊華夏灰花崗石鋪設的總面積近9000平方米的中國館寬達72米的76級大臺階表面光滑平整、肌理生動、富含立體感,上海建工集團重拾瀕臨失傳的一種流行于浙江、福建一帶的極其古老的純手工石材表面處理民間絕藝——“三斬斧”。特邀百名石匠通過人工的初斬、細斬、終斬三個剁斧工序,一刀一刀地剁,細細密密,平均每1厘米的寬度就要斬上7刀之多。一塊1米見方的石頭上,斬斧居然達到上萬刀之多,而整個中國館的大臺階加起來更是超過5400多萬刀。最終,在花崗石大臺階的表面打造出既光滑平整又肌理生動、富含立體感的紋理效果。
上海建工集團建設者在中國館的建設中克服了許多困難和挑戰(zhàn)。僅用100天,建設者就完成了按常規(guī)需一年才能完成的鋼結構工程量,吊裝了總重達21959噸共9673件的鋼結構,耗用了100噸焊條。中國國家館不但于2008年12月28日順利封頂并一次性通過結構驗收,還分別于2009年1月下旬通過了上海市“金鋼杯獎”驗收,2009年4月中旬通過了上海市優(yōu)質(zhì)結構驗收。國家館巍巍矗立的鼎型斗冠上,處處凝聚著建設者智慧的結晶。
在場館建設中,上海建工集團攻克“東方之冠”建設“三大難點”。
難點一:地下室外墻距運行中地鐵M8號線僅20米。在世博中國館基坑的西側北段,最外側工程樁樁心與地鐵M8號線周家渡車站外邊線距離為零;在西側南段,地下室外墻距離已經(jīng)投入運行的地鐵M8號線外邊線最近處僅有20米。這不僅對中國館的地下深基坑施工提出了極高的要求,也給地鐵上方地面的堆場布置、施工機械開行道路等造成諸多限制。上海建工四建公司建設者通過優(yōu)化深基坑施工方案,確保深基坑開挖與地鐵運行萬無一失。
難點二:上部懸挑巨型鋼結構吊裝過程中的結構穩(wěn)定。中國館由國家館和地區(qū)館組成,其中,國家館上部懸挑結構——鼎型“斗冠”采用巨型鋼結構,構件數(shù)量多、噸位重,最重的構件達到135噸。構件巨大的自重帶來復雜的結構變形,對吊裝過程中的結構穩(wěn)定、操作安全提出了極高的要求。由于懸挑下方的地區(qū)館同步施工,無法提供支撐空間。面對挑戰(zhàn),上海建工機施公司建設者開展科技攻關,創(chuàng)新勁性鋼柱、箱型鋼梁和鋼筋桁架模板等施工工藝,采用“鋼梁與斜撐分段拼接,整體吊裝到位”施工方案,克服了無支撐化施工困難,只用了100天,就圓滿完成了鋼結構施工任務,創(chuàng)造了奇跡。
難點三:手工剁出光滑平整、肌理生動的花崗石大臺階。為使采用4700塊華夏灰花崗石鋪設的總面積近9000平方米的中國館寬達72米的76級大臺階表面光滑平整、肌理生動、富含立體感,上海建工集團重拾瀕臨失傳的一種流行于浙江、福建一帶的極其古老的純手工石材表面處理民間絕藝——“三斬斧”。特邀百名石匠通過人工的初斬、細斬、終斬三個剁斧工序,一刀一刀地剁,細細密密,平均每1厘米的寬度就要斬上7刀之多。一塊1米見方的石頭上,斬斧居然達到上萬刀之多,而整個中國館的大臺階加起來更是超過5400多萬刀。最終,在花崗石大臺階的表面打造出既光滑平整又肌理生動、富含立體感的紋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