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延性混凝土加固農房振動臺實驗3月19日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學草堂校區(qū)舉行。該實驗通過現(xiàn)場觀摩、線上直播的形式舉行,讓業(yè)界和網友驚嘆科技的力量。
鄧明科(中)現(xiàn)場介紹高延性混凝土加固農房振動臺實驗
一位業(yè)內人士坦言,我國村鎮(zhèn)建筑中由于砌體結構(大量采用泥漿磚塊或不達標的水泥砂漿砌筑的房屋)抗剪強度低、抗震性能差,極易在地震中發(fā)生倒塌等各項問題成為業(yè)界攻關和熱議的課題。西安建筑科技大學高延性混凝土材料與結構研究所研發(fā)的“高延性混凝土農房抗震”加固技術,能大幅度提高該類結構的整體性和抗震性能。
當日,“高延性混凝土加固技術”項目負責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學鄧明科教授現(xiàn)場介紹,高延性混凝土是基于微觀力學的設計原理,以水泥和石英砂等為基體的纖維增強復合材料,與普通混凝土相比,由于加入了專用纖維,具備高強度、高韌性、高耐損傷能力,其拉伸變形可達普通混凝土的100倍以上,也被稱為“可彎曲的混凝土”,用它加固的磚墻抗沖擊和抗倒塌能力可以提高10倍以上,可節(jié)省工期70%,節(jié)省材料70%,最多節(jié)省造價30%,還不會改變外立面。
工作人員查驗實驗效果
本次實驗,在實驗現(xiàn)場設計了兩個完全相同的砌體結構模型,均以寧夏黃土砌筑的木頂磚瓦農房為原型,其中一個為未加固房屋,另一個為高延性混凝土面層加固房屋。兩個縮尺模型一起安裝在該校結構工程與抗震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的振動臺上,共同經受振動臺輸出的模擬實際地震波的破壞性實驗考驗。
當日15時許,實驗開始,兩個模型依次接受6度設防、7度設防、8度設防、9度設防等不同工況的“地震”考驗。隨著“地震”烈度的逐級增長,采用高延性混凝土加固的農房模型從巋然不動到最后僅產生了少量裂縫,而未加固的房屋則在震動過程中搖擺劇烈,受損嚴重。當?shù)竭_9度罕遇地震波后,未經加固的房屋搖晃劇烈,山墻倒塌,塵土飛揚,受損嚴重,現(xiàn)場狼藉一片。而經過高延性混凝土加固的另一座房屋只是輕微晃動,只產生了少量的裂縫。對此實驗的抗震效果,讓在場的觀摩者驚嘆。
現(xiàn)場實驗效果對比
2008年,剛博士畢業(yè)的鄧明科作為住建部首批抗震救災專家組成員,前往四川綿竹等地震重災區(qū)指導災后重建。此后,他致力于利用建筑材料自身的延性來改善結構抗震性能。鄧明科說:“未來,我們將進一步響應國家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服務新農村建設,讓老百姓住上更安全的房屋。”
據(jù)了解,目前,高延性混凝土加固技術已廣泛應用于房屋加固、建筑結構等領域,并形成一套由材料到結構、設計到施工、試驗研究到工程應用等方面構成的較為成熟的技術體系,獲準80余項國家專利,被列為2018年全國建設行業(yè)科技成果推廣項目,成功為全國28個省市數(shù)千棟民房提升了抗震防災能力,并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