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混凝土網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本站動態(tài) » 正文

[砼網視點]學術會議彰顯學者態(tài)度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fā)布日期:2006-04-26  來源:中國混凝土網特稿  作者:陳柯
核心提示:[砼網視點]學術會議彰顯學者態(tài)度

    混凝土結構的耐久性設計與檢測是人類進入21世紀混凝土材料和技術的重要課題。沿海地區(qū)的部分鋼筋混凝土橋梁等構筑物建成投入使用后,由于環(huán)境劣化因子的綜合作用,基本上是5年開始劣化,8年嚴重損傷,10年需要大修或重建。沿海鋼筋混凝土結構耐久性與對策國際研討會就是針對這些問題而召開的。

    在我國,最近出版的《中國腐蝕調查報告》一書表明,我國年腐蝕損失約為5000億元(600億美元)占GDP6%,其中直接損失與間接損失約各占一半。會議并沒有一般的會議那樣帶有商業(yè)色彩,學術上的探討成了會議最終目的。會議中中日專家詳細介紹了各自在這一領域的研究成果,用計算機模型來模擬沿海環(huán)境,討論了氯離子擴散,粉煤灰等在沿海鋼筋混凝土結構中的影響。

                                   以學者的態(tài)度看待問題

    在報告過程中,與會代表針對自己所關注的問題紛紛提問,氣氛顯得很是活躍。會議期間針對報告中的數據測試依據、日本海砂的使用情況,沿海建筑的鹽防措施采取的距離、水灰比等等進行交流,甚至為了一個數據的不同見解而停頓下來。會議所安排的休息時間也不斷延遲。也許,這次會議沒有時下流行的各種宣傳的噱頭,但是卻以學者的專注和嚴謹進行。因為,建筑將以時間來證明科學、證明學者的人生。

 
 
[ 資訊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違規(guī)舉報 ]  [ 關閉窗口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企業(yè)

?2006-2016 混凝土網版權所有

地址:上海市楊浦區(qū)國康路100號國際設計中心12樓 服務熱線:021-65983162

備案號: 滬ICP備09002744號-2 技術支持:上海砼網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滬公網安備 3101100200048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