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混凝土網(wǎng)
當前位置: 首頁 » 技術 » 原材料技術 » 正文

輕集料混凝土橋梁工程發(fā)展概況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fā)布日期:2005-10-13  來源:《施工技術》2002 年9 月第31 卷第9 期  作者:龔洛書
核心提示:輕集料混凝土橋梁工程發(fā)展概況

[摘要] 簡要介紹了國內(nèi)外輕集料混凝土大跨徑橋梁工程發(fā)展概況,分析其特點,提出輕集料混凝土在橋面工程和大跨徑箱形截面的弓形懸臂橋梁中應用具有最好的技術經(jīng)濟效果。為改善其性能,建議采用次輕混凝土(特定密度混凝土) ,效果良好,值得借鑒。

[關鍵詞] 輕集料混凝土;次輕混凝土;橋梁工程

  輕集料混凝土(以下簡稱LWAC) 最突出的優(yōu)點是質(zhì)量輕,與同強度等級的普通混凝土相比可降低自重20 %~25 % ,還具有熱穩(wěn)定性好、抗凍抗震,且無堿集料反應危害的特點,是建造高層、大跨土木工程最理想的結構材料。近20 多年來,我國橋梁工程設計、施工技術發(fā)展十分迅速,數(shù)以百計的各種形式的大跨徑橋梁跨越大江、河、海,有的主跨達1300m以上,跨度名列世界前茅;各城市已建成的立交橋、高架橋更多,為我國的鐵路、公路和城市交通的發(fā)展作出了重大貢獻。但遺憾的是至今我國輕集料混凝土在橋梁中仍然很少應用,即使是在小跨徑橋梁中也不多見[1 ] 。下面介紹LWAC在橋梁中應用的一些情況,對我們今后的工作能有所裨益。

1  應用概況

1.1  美國是應用最早、最多的國家

    1913 年美國研制成功頁巖陶粒(國外又稱膨脹頁巖) ,很快就用它配制成抗壓強度為30~35MPa 的輕集料混凝土,應用在房屋建筑、船舶制造和橋梁工程中。至1920 年,就已用它建造了10 多座橋梁。

    20 世紀70~80 年代,美國輕集料的年產(chǎn)量達1700 萬m3 ,最高曾達2300 萬m3 ,在橋梁工程中的應用位居榜首。80 年代初,美國的LWAC 已在400 多座橋梁工程中應用[2 ] 。1 份從1920~1985 年對257 座橋梁統(tǒng)計資料分析說明,從1950~1965 年間美國應用LWAC 的橋梁處于高峰期,共達125 座,平均每年約17 座;1958 年最高達34 座。1966 年后趨于穩(wěn)定,每年平均約316 座。但LWAC 用于修復、加固、擴建舊橋梁的數(shù)量卻日益增多。

1.2  日本在橋面工程中應用較多

      日本是在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才大力發(fā)展人造輕集料的生產(chǎn)。1970 年達最高峰,年產(chǎn)約300 萬m3 ,不僅用于建造民用與工業(yè)建筑,還在城市、公路、鐵道橋梁及海洋構筑物(含采油平臺) 廣泛應用。1983 年日本人造輕集料協(xié)會曾對日本從1964~1983 年間360 例輕集料混凝土工程進行了全面的調(diào)查[3 ] ,發(fā)現(xiàn)LWAC絕大部分用于橋梁工程,約占88 %。其中用于橋面板達54 % ,用于橋梁基礎約26 % ,用于橋面承重梁僅占4 % ,鐵道橋、人行橋僅少量用LWAC 建造。1967~1970 年,無論是施工數(shù)量或是LWAC的使用量都處于高峰期。

1.3  歐洲國家的應用有其特色

      德國是天然輕集料生產(chǎn)和應用最多的國家,在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的城市建設中曾起過積極作用,但對人造輕集料的生產(chǎn)和應用也十分重視。早在1961 年,在萊茵河威士巴登市附近的一條支流上曾用LWAC建成1 座3 跨總長為235m、主跨為105m的預制預應力LWAC 弓形步行橋[4 ] 。以后又相繼在萊茵河上建造數(shù)座3 跨現(xiàn)澆的預應力LWAC 懸臂弓形箱橋,主跨最大跨度達185m ,其中間部分是用輕集料混凝土建造,跨端則用普通混凝土或用普通集料和輕集料相結合的“輕質(zhì)普通混凝土”,即現(xiàn)在的“特定密度混凝土”建造。德國首創(chuàng)的這個經(jīng)驗,大大提高了這類大跨徑橋的科學性、安全性和經(jīng)濟性。

      荷蘭是個低于海平面的國家。河流縱橫交錯,早期自己又不生產(chǎn)人造輕集料。1968 ~ 1982 年間, 采用LWAC 和LWAC2普通混凝土相結合的方法建造了12 座3 跨預應力懸臂弓形箱橋,中跨長112~157m[2 ] 。

      挪威以生產(chǎn)萊卡超輕陶粒著稱于世。近10 多年來也對高強人造輕集料及其在橋梁中的應用給予極大關注。1987 年以來,用高強LWAC建造了11 座大跨徑橋,其中2 座橋的中跨分別達到301m和298m ,是當前跨度最大的預應力懸臂弓形橋,輕集料混凝土強度等級達LC60[5 ] 。

      前蘇聯(lián)曾是世界上輕集料產(chǎn)量最高的國家,20 世紀80 年代最高年產(chǎn)量曾達5000 多萬m3 ,雖然大量用于工業(yè)與民用房屋建筑, 但據(jù)資料介紹, 自1961 ~ 1980 年也已建成LWAC各種橋梁100 多座。

1.4  我國近幾年來發(fā)展較快

      我國早在20 世紀中葉就開始對輕集料及輕集料混凝土進行研究,但發(fā)展緩慢,至今人造輕集料的年產(chǎn)量還不到400 萬m3 ,且主要在工業(yè)與民用建筑中應用。1960 年河南平頂山就用粘土陶?;炷两ǔ晌覈鐝阶畲蟮恼亢哟髽颉?凈跨為50m的拱形公路橋;之后又在南京長江大橋和九江、黃河大橋的部分橋面板應用輕集料混凝土;1965~1968 年, 在寧波市與上海市之間,也曾用輕集料混凝土建成30 多座中、小型預制箱形預應力公路橋,最大跨徑僅為23m?;炷翉姸榷疾桓哂贚C30。直至20 世紀的90 年代后期,在國內(nèi)外高強混凝土技術迅速發(fā)展的推動下,我國高強輕集料混凝土的研究與應用才出現(xiàn)新的轉機,在上海、宜昌等地研制成功高強輕集料并開始在橋梁工程中應用。2000 年在天津,用強度等級為LC40 的輕集料混凝土建成1 座預應力多跨連續(xù)箱形橋梁———永定新河橋引橋,全長1500m ,每跨最大跨徑為35m ,是我國輕集料混凝土用量最大、強度等級最高的橋。2001 年,在北京的健翔橋擴建、新蘆溝橋的改造工程和蔡甸漢江大橋橋面鋪裝工程也采用了高強輕集料混凝土,取得了很好的技術經(jīng)濟效果。

2  應用特點

      綜觀國內(nèi)外輕集料混凝土在橋梁工程中應用的情況,我們認為有以下幾個主要特點值得我們重點加以學習和推薦。

2.1  大量用做橋面板

      在鋼筋混凝土橋梁中,混凝土的密度(即自重) 在橋梁結構荷載中占有很大比重,且是跨度越大,所占比例越大。J . Brakel[6 ] 研究了輕集料混凝土和普通混凝土對橋梁荷載的影響,認為橋梁跨徑越大,采用輕集料混凝土建造橋梁,其降低結構的自重越大,經(jīng)濟性也就越顯著(見表1) 。

表1

  由此可見,在橋梁中采用輕集料混凝土可以大大減輕支撐結構的恒載,提高橋梁的安全性,節(jié)約大量材料,具有很大的技術經(jīng)濟價值。西方很多國家在橋梁中應用輕集料混凝土尚無經(jīng)驗的初期,都是從橋面板的應用開始的。如1936年加利福尼亞州的舊金山———奧克蘭灣橋,總長共約3110m, 其西灣橋有兩個懸索鋼桁架橋,橋面板都是用頁巖陶粒砂輕混凝土建造的,1985年前,美國用LWAC 建造的250多座各種橋梁中,50%以上是用作橋面板的,其中鋼結構橋梁55% 的橋面板是用LWAC 建造的,且在被調(diào)查的橋面板中,有56%是裸露的,不另做瀝青鋪裝層。

       日本1983 年對360 例LWAC 工程調(diào)查結果也說明:有88 %LWAC用于橋梁,其中用做橋面板的約占54 %。美國輕集料混凝土橋面板主要是現(xiàn)澆鋪裝的,個別采用預制的預應力板,其平均技術指標如下:

①     現(xiàn)澆混凝土 氣干表觀密度為1780kg/m3 ,設計抗壓強度為27MPa ; 橋面板平均厚度為185mm。

②     預制混凝土 氣干表觀密度為1840kgPm3 ,設計抗壓強度為35MPa ;外形尺寸:長14m;寬3~4m;厚220mm。

2.2  大跨徑弓形懸臂橋經(jīng)濟性最好

    1961 年德國首次采用輕集料混凝土建造中跨為預制的、跨徑達105m的弓形橋。以后很快發(fā)展到用懸臂法施工的跨徑更大的弓形箱梁橋,并迅速擴散到荷蘭、挪威、法國等歐洲國家。1968~1982 年,在荷蘭建造了12 座中跨為112~157m 的預應力LWAC弓形箱懸臂橋(見圖1 ①~ ④) 。

圖1

    1979 年美國跨越Stanislans 河建成主跨為192m Parrots 浮橋,全長387m(97.5m + 192m + 97.5m) 的懸臂法施工的弓形箱梁橋,采用輕集料混凝土,氣干表觀密度1840kg/m3 ,28d 抗壓強度35MPa ,泵送施工,是當時采用輕集料混凝土最復雜的橋梁工程之一。

     1987 年以來,挪威又用高強LWAC 建造了11 座橋梁,其中6 座為中跨154~301m 的用懸臂法施工的弓形箱梁橋; 1999 年建成的2 座(Stolma 橋和Raftsund 橋) 中跨分別為301m 和298m ,是當今世界上用預應力LWAC建造的跨度最大的橋梁。

      美國公路管理局所屬單位曾對用輕集料混凝土和普通混凝土建造的不同結構形式、不同跨度橋梁的經(jīng)濟性進行研究[2 ] 。其研究的結構形式包括非等截面弓形懸臂箱梁橋等5 種橋梁結構(見圖1) 。研究結果表明,采用輕集料混凝土替代普通混凝土建造橋梁,無論哪種類型的橋梁都可大大降低恒載在總荷載中所占的比例。雖然兩者的混凝土用量大致相同,但使用輕集料混凝土可以明顯降低鋼或預應力筋的用量,且可以降低下部結構和基礎的荷載,縮短工期,降低原材料運輸費用,從而收到明顯的技術經(jīng)濟效益。

表2

      5 種不同結構形式橋梁,采用LWAC 取代普通混凝土可節(jié)約的結構鋼或預應力筋的平均用量如表2 所示。由表2 的比較可見,用LWAC 取代普通混凝土建造的弓形懸臂箱梁橋,可降低預應力筋用量達21.4 % ,是幾種結構形式橋梁中節(jié)約最多的。

2.3  次輕混凝土的應用效果好

      次輕混凝土,在國外又稱特定密度混凝土。它是在輕集料混凝土中用普通粗集料定量取代部分輕集料配制而得的一種比輕集料混凝土重,而又比普通混凝土輕的過渡性混凝土。

      據(jù)資料[2 ,5 ] 介紹,早在20 世紀60 年代初,德國首先將它用在預應力輕集料混凝土橋梁上。最初是為了改善LWAC彈性模量低和預應力梁式橋端部局壓狀態(tài),用普通混凝土直接取代部分輕集料混凝土,以后才發(fā)展到在普通混凝土摻入部分輕集料的“特定密度混凝土”。在荷蘭、挪威等地大量建造的用懸臂法施工LWAC 弓形箱梁橋都在其支座附近的橋梁端部使用了特定密度混凝土。近10 年來,還在嚴寒的北海采用這種混凝土建造了多座采油平臺。其混凝土的表觀密度為2000~2250kg/m3 ,抗壓強度達75MPa。

       2000 年6 月在挪威召開的第二屆結構輕集料混凝土國際會議上,A. Holm和P. Ries 的文章[7 ] 介紹了他們的部分研究成果,成果說明,次輕混凝土隨著普通粗集料含量的提高, 其表觀密度也隨之增長,混凝土的彈性模量也隨之增加,但對其抗壓強度卻影響不大。只是在其表觀密度較高時,劈拉強度略有提高。顯然這對長跨徑橋梁端部力學性能的改善將有很大影響。

  我們認為,次輕混凝土的特性可能不止于此。它對混凝土強度和變形性能、施工性能及其經(jīng)濟性,和輕集料混凝土的應用技術影響較大,還需進行深入研究。

3  啟迪和建議

       綜上所述,我們得到的最大啟迪是:輕集料混凝土在橋梁上應用國外已有很成熟的經(jīng)驗,它具有很大的技術經(jīng)濟效益。在這方面我們與一些發(fā)達國家相比,差異很大。為縮短這個差距,我們建議:

(1) 首先要將輕集料混凝土用在橋梁橋面板和鋼筋混凝土舊橋的修復、加固和擴建工程上。國內(nèi)、外的經(jīng)驗已經(jīng)證明,這是應用最早、技術最成熟、經(jīng)濟效益最好的領域之一, 應大力推廣。

(2) 懸臂法施工的大跨徑弓形箱梁橋是采用輕集料混凝土建造最合理的結構形式之一。我國西部地區(qū)河流縱橫,山川阻隔,河流寬度不大,最適宜建造這種結構形式的橋梁。我國已有用普通混凝土建造20 多座橋梁(跨徑為60~270m) 的經(jīng)驗,應進一步研究、發(fā)展,將它應用到輕集料混凝土橋梁中去。

(3) 應加強對次輕混凝土的試驗研究工作。國外將次輕混凝土巧妙用在大跨徑輕集料混凝土橋梁和采油平臺上,取得了極大成功。我們要大力推廣輕集料混凝土在橋梁中的應用,對次輕混凝土的開發(fā)研究給予更大的關注,更多的研究。

(4) 應大力支持高強輕集料生產(chǎn)的發(fā)展。否則,用LWAC 建造高層、大跨建筑將成無米之炊。近幾年,很多地區(qū)都在籌劃建設高強輕集料生產(chǎn)廠,應該大力支持。

(5) 加速《輕集料混凝土橋梁技術規(guī)程》編制工作。為推廣LWAC在橋梁工程中的應用,有關國家都有自己的設計、施工規(guī)范。我國的鋼筋混凝土橋梁設計規(guī)范不包括LWAC , 因此,LWAC 橋梁的設計至今無法可依。2001 年,根據(jù)中國工程建設標準化協(xié)會下達的計劃, 《輕集料混凝土橋梁技術規(guī)程》已開始編制,規(guī)程的征求意見稿現(xiàn)在已經(jīng)提出,計劃2002 年頒發(fā)執(zhí)行。

參考文獻:

[1 ]  龔洛書,柳春圃. 輕集料混凝土———混凝土現(xiàn)代技術叢書[M] . 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1996.

[2 ]  FHWAPRD285P044. Criteria for Designing Lightweight Concrete Bridge [ S] .

[3 ]  張榮成譯. 人造輕骨料混凝土設計施工手冊[M] . 1990.

[4 ]  陳增林,皮心喜,張傳鎂編譯. 結構用輕骨料混凝土[M] . 長沙: 湖南科技出版社,1982.

[5 ]  丁建彤,郭玉順,木村薰. 國外結構輕骨料混凝土應用現(xiàn)狀[M] . 第六屆全國輕骨料及輕骨料混凝土學術討論會論文集. 2000 ,9.

[6 ]  J .Brakel ,N. R. Sharpe. 應用輕混凝土的經(jīng)濟性. 國外輕骨料混凝土應用(譯文集) [M] .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82.

[7 ]  A. Holm,P. Ries. Specified density concrete2A. Transition[J ] . ESCSI2 U. S. A. 2000 ,6.

 
 
[ 技術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違規(guī)舉報 ]  [ 關閉窗口 ]

 

 
推薦企業(yè)

?2006-2016 混凝土網(wǎng)版權所有

地址:上海市楊浦區(qū)國康路100號國際設計中心12樓 服務熱線:021-65983162

備案號: 滬ICP備09002744號-2 技術支持:上海砼網(wǎng)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滬公網(wǎng)安備 31011002000482號